处,也只能是看到箭矢射出之后的方向来作判断,然后闪避躲开,以免受伤。这么说来,突利第一箭射向他的额头眉心虽然是出乎他意料之外,但如果他的观察、判断、闪避是足够迅速的——或者反过来说,如果突利这一箭发射得不够急快——,这一箭还是不能射中他的。相比之下,长孙顺德发出的第一箭,突利却是轻松一闪就避过了,那就说明要不是突利的观察、判断、闪避足够迅速,要不就是长孙顺德那一箭发射得不够急快了。

总而言之,虽然突利这第一箭确实是有使奸的成分,但若非他无论是在发箭、还是避箭这箭术之道上的攻守两方都做得比长孙顺德更好,是绝不可能如此一箭便已胜负立分的。也就是说,这一场比箭,赢的确实是突利,而长孙顺德则确实是……输了!

后记:

1、长孙顺德当然要输给突利的啦~~否则偶家世民宝宝怎么有上场的机会给杨表叔翻盘咩~~,长孙顺德你命苦不要怨政府,谁叫你不是这的主角?你箭术再了得都只能是做一块给世民宝宝登台的踏脚石的啦~~爆!

2、话说兔兔太心急鸟~~以为突利“挑战”大隋的千牛备身,一上来就会挑选了世民宝宝跟他斗~~其实那个时候谁知道世民宝宝的箭术厉害呢?(柴姐夫倒是知道滴~~但他不在场嘛~~)这是从情理逻辑上说~~而另一方面从写的技巧来说,也不宜让真正能解决矛盾的主角那么早就出场滴~~主角都应该是“压轴”的嘛~~一早出场的肯定都是炮灰级的小人物哦~~爆!

各位从这几章里体会到写的技巧了吗?(漠漠你这中文系科班出身的,可就更要注意体会学习啦~~)

一方面的技巧,就是要作充分的铺垫,如脂砚评《红楼梦》时所说的“草蛇灰线,伏笔千里”——这里从很早的时候已经开始为世民宝宝的箭术高超打伏笔、作铺垫鸟~~最早的时候是杨表叔见世民宝宝肩宽胸大,问他怎么能长成这样子,他就回答说大概是因为他自小习练弓箭,时常需要做扩胸的动作所致~~然后此前写柴姐夫陪他在这毬场里练习骑射之术,兔兔说那几篇是偶用来世民宝宝滴~~这只是原因之一啦~~其实还有两个用意:其一是需要写些具体的事例来表现柴姐夫对世民宝宝很好,这样写一件具体的小事可是比反复唠叨上十遍“柴姐夫对世民宝宝就是好、就是好、就是好!”要有用得多,更能给予读者深刻的印象~~其二就是为这里作铺垫,有了那处的铺垫,读者对世民宝宝的神射之技已经有了心理准备,就不会觉得这里的描写太过突兀~~虽然要讲究悬念,但“意料之外”必须以“情理之中”为基础,否则只是一味地为制造意料之外而扭曲剧情,那根本就不算是什么好的悬念鸟~~

另一方面的技巧,就是剧情的展开不能太心急,为了解决矛盾就一下子把主角推到前台去~~这样节奏会显得太急,也显得矛盾太容易解决,悬念的效果就差鸟~~而且,先让小角色上台充当炮灰,试图解决问题却惨遭失败,这样才能烘托出后来成功地解决了矛盾的主角的厉害,也有利于把矛盾激化、尖锐化,将形势推到更紧急的境地才让主角顺理成章地“闪亮登场”~~

总之,现在绝大部分的年纪小的网络写手,是完全不懂、也没学过、可能也不屑于学习这些繁难而又沉闷的写作技巧滴~~所以写出来的东西就显得很小白——这可不仅仅是因为他们(她们)没有丰富的社会、人生的阅历,也就没有一颗厚重的心,这是“道”方面的欠缺;也因为在写作技巧的“技”、“艺”方面完全是一窍不通、甚至是一无所知~~

作者有话要说:今天晚上还会有一次更新,那一章里世民宝宝就会“闪亮登场”啦~~敬请期待哦~~

☆、杨广x李世民-130 铁胎弓

130 铁胎弓

场上众人都是精擅武艺箭术之人,只是转念之间,便已想明白了这个道理。于是,虽然大家还是为长孙顺德的落败颇感不平,但也没有办法出言反驳突利的这一番话。长孙顺德更是霎时脸色惨白,嘴巴连张了几次,仍是什么都说不出口——但这时他已经不是因为气得厉害而说不出话,而是自知确实技不如人,因此无法理直气壮地说出驳斥对方的话来。

突利环视毬场之内上万的大隋宫廷侍卫,嘴角微掀,露出一丝讥嘲的笑意,道:“怎么?你们也不服气吗?谁不服气,那就上来也跟我比试一下啊!”

众人都已经想明白了刚才长孙顺德与他的比箭落得如此结果,并不完全是冤枉。而长孙顺德的箭术在这千牛卫之中确实也是数一数二,当年有亲眼目睹他凭一把弓箭技压群雄而获得大比试的第二名的千牛备身,都深知这一点。少数在那之后才进入千牛卫的人,平日也在其它小型比试中见识过他的箭术,自忖不可能比他更强。于是,虽是见这突厥王子气焰嚣张、盛气凌人,但并无必胜把握之下,谁敢在这种皇帝也在场旁观的时候冒失地站起来应战?

一时之间,突利连叫了数声:“还有人想来跟我比箭吗?有人吗?有吗?”场内却始终鸦雀无声,竟是无一人敢回应他的挑战。

突利等待良久,都不见有人应答,不由得又是把头一仰,哈哈大笑了起来,回头向着自己的一众亲随说道:“看来,长孙晟一死,大隋之内就再无真正善射之人了呀


状态提示:分卷阅读122--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
http://www.520dus.com/txt/xiazai1876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