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同时攀崖。现在,检查电台。”

调整频率后,吴哲轻轻用手指甲在单兵战术电台的话筒上三长一短地划了几下,袁朗微微皱眉,耳机里没有出现正常流水声,而是传来一阵吱吱的电流声,估计岛上架了大型干扰器,把所有非专用通道的无线电通讯全部屏蔽了,就算遇到死角,电台的有效距离也不会超过100米,看来大多数时候都要靠手势传递信息了。

做得还真绝,袁朗摇摇头,随即让吴哲打开卫星通讯器材,以便与指挥中心取得联系。他没有让队员们多休息一分钟,环视一周后说道:“好了,尖兵组上!”

尖兵组必须在无器具条件下攀岩,然后放下绳索让大部队得以更迅速地完成。眼前这峭壁虽然看似无缝插针,但对于已无数次在各种环境条件下练习徒手攀岩的三人来说不成问题,很快,他们已经攀到了顶端,仔细侦察一番确认没有敌情之后,齐桓迅速系好绳结垂下绳索,其余两人则平端着枪保持全警戒状态。

从山崖上向下方眺望,只看见一片密密匝匝的树林,没有一星半点灯光,就像是个完全无人的岛屿。

见到袁朗上来,齐桓立刻对他说:“建议自西北方向陵线下的丛林开始搜索,那里坡度不大,植被覆盖度较高,便于隐蔽。”

袁朗点头道:“好。你们出发吧,注意随时核对步数。”回过身,他对陆续上来的队员们说道:“y字队形,距离保持在3米左右,任何一面一旦接敌,两翼迅速迂回包抄,务必在最短时间内全歼,决不能让一个人发出信号。”

密林索敌

在这片亚热带海岛的土地上,三分队的队员们保持着紧密的y字队形,与前面的尖兵组保持着20米的距离,遥相呼应。

袁朗是一个性格非常鲜明,在特定条件下,甚至可以说是富于攻击性的指挥官。他十分明白,在这种完全陌生的环境中索敌,纯粹的防御阵型不仅会影响行进速度,更重要的是,由于对地形不熟悉,遭遇伏击时很可能无法组织起有效的反伏击。所以,袁朗选择了这样一个强势的攻击队形,不论敌人出现在哪个方向,都会面临三条轴线中的两条,另一条则可以迅速进行迂回包抄。袁朗、担任通讯兵的吴哲还有两名机枪手位于队伍正中心,这是唯一可能导致队形分崩离析的攻击点,但它也是控制整个队形动作的最坚固的部分。这个相对完美的队形对整体的配合与默契有极高要求,任何一个疏忽都会使局面完全逆转,三分队的日常训练中可没少为这个队形下功夫。

尖兵组交叉掩护着前进,每人负责50度左右的搜索角,留意着每一片草地、灌木和泥地上的细小痕迹。

当初,三多是在正式加入老a还不到一周时间后,便立刻开始接受一系列尖兵专项训练的。关于尖兵,袁朗只是简单地对他说了几句话:“一名优秀的尖兵必须有最出色的体力和耐力,敏锐的猎人本能和技术,以及稳定的心智与沉着坚毅的个性,我认为你具备这些素质。”

而在其后复杂多样的课程中,三多逐步了解了尖兵在特种作战小组中所扮演的极其重要的角色。在战地行进中,走在部队最前方的尖兵地位高于所有人,他肩负着侦察与清除诡雷、地雷导绊索以及各种埋伏和陷阱的任务,一旦接敌时,他更要在第一时间对敌火力设置、火力扇面做出判断,分析敌人的战术,提供给队长进行进一步决策。而且,在大部份的作战小组中,整个路线由队长、通讯兵与尖兵一同拟定,而尖兵负责执行,事关整个小组的安全,这可不是件简单的事。因此,尖兵的责任在小组中仅次于队长,有时甚至会高于队长。

对三分队的这三名突前尖兵来说,目前最重要的任务就是确保整支队伍的隐蔽性,搜索一切可疑目标,尽可能从最细微的痕迹分析出自己将要面对的敌人。

这片亚热带树林里遍布着藤条与枯枝败叶,只要稍不留神就会为蹑迹者留下追踪他们的“路标”。于是,整支队伍的行进方式异常辛苦,除了要用肉眼、热成像仪和夜视仪随时观察地形和周遭的情形,用耳朵、鼻子仔细聆听、感觉空气中的异常外,每走一步都要尽可能的小心,他们必须把腿尽量抬离地面,还要注意脚上是不是缠绕了一些细小的藤条,以免惊动树林中躲藏着的鸟兽虫豸导致被敌人察觉;而落下脚的时候,必须用脚趾先着地,以便感觉地上的障碍物,避免踩断那些硬而易折的枯枝,或是触发诡雷和其他陷阱。若非他们早已经过大量训练,只需用这姿势行走二十分钟,大腿上的肌肉就会完全不受控制地一个劲哆嗦,丧失身体的协调性。

大约行进两小时后,他们来到了一个山坳部位,齐桓向三多使了个眼色,三多停下脚步,等着袁朗走到身边。

“队长,很奇怪,我们走了这么久,一路上连一丛被压歪的草都没看见,干净得有问题。”

袁朗点了点头说:“是,到现在为止,没有发现任何有人活动的迹象,说明这里要么是个真正的荒岛,要么,就是个模拟得非常出色的战场,一切人为痕迹都被清除干净了,后者的可能性显然大得多。我估计,这里应该不是铁头临时选的演习场所,而是别人家的后院,主人们多半正在某处等着伏击我们。他们以逸待劳,又占尽了地利,要避过他们的耳目不容易,你们要加倍小心。”

如果,请我们的网站地址《宅书


状态提示:分卷阅读15--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
http://www.520dus.com/txt/xiazai1876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