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冰在旁边说。
海顿,第104号交响曲,是海顿创作的最后12部交响曲《伦敦》的其中一首,同时也是海顿生前的最后一部交响曲,整支乐曲代表着海顿音乐生涯的最高点,其自身所显示出的新颖特点使它从古典主义时期浩如烟海的交响曲中脱颖而出,成为历史上不可多得的杰作。
裴若羽有点郁闷,海顿,她不太熟。
全曲共分为四个乐章,第一乐章是典型的奏鸣曲形式,一开始是一段带有强烈戏剧性但节奏缓慢的引子,两次重复的缓慢节奏过后,曲子节奏开始转换为轻快的快板,进入曲子的呈示部,在此基础上逐渐过渡到第二主题……
莫扎听着这首交响曲,眼里闪着泪花,思念着说:“海顿!他是我到维也纳之后的好朋友,我们经常在一起演奏管弦乐四重奏,后来我们还加入了同一个会所,我也经常向他请教音乐方面的知识,他的曲子我都听过,不过这首我好像没听过。”
“穆冰殿下,这曲子是什么时候写的。”
“这部作品创作于1795年,本曲命名为《伦敦》,是海顿成熟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杰作。”
“原来是在你死后写的,你当然没听过,”裴若羽对着莫扎特眨了眨眼睛说:“他可活的比你久啊。”
“好吧,谁让我英年早逝,”莫扎特伤感叹惜。
“我就不懂你了,你说你那时候都病的很严重了,为何还要答应别人写《安魂曲》,你这不是把自己往死里推吗?”裴若羽愤愤一脸气愤,似乎在怪莫扎特不该这么拼命。
“你不懂我对音乐的热爱,而且当时也是生活所迫,对方付了高额酬金。”莫扎特越说越小声,心虚的低下头。
裴若羽满脸黑线,酬金才是关键吧。
随着一阵热烈掌声响起,这支海顿104交响曲演奏完毕。
接着第二支曲子响起。
“是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裴若羽一听就知道是什么曲子,激动地告诉莫扎特,她最初的目的就是让莫扎特听贝多芬写的曲子。
贝多芬,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杰出代表,他的音乐中充满哲理性和斗争性,《第五交响曲》又名《命运交响曲》,是贝多芬最为着名的作品之一,此曲声望之高,演出次数之多,可谓“交响曲之冠”。
1804年,贝多芬得知自己的耳聋完全失去治愈希望,而他的热恋情人也嫁给了别人,贝多芬在一生中最痛苦的时期,开始创作这首《命运交响曲》。
莫扎特听着这首曲子,十分感慨:“当年的那个少年后来变得那么出色了,这支交响曲写的非常好,丝毫不亚于我的作品啊。”
“贝多芬他集古典音乐之大成,并开创浪漫主义的先河,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裴若羽对贝多芬还是有点了解的,毕竟是特别特别有名的那种音乐家。
裴若羽也静心的聆听着音乐,乐曲一开始就出现了命运敲门式的动机,第一乐章从这一主题开始,展示了一副惊心动魄的斗争画面,表明紧张的悲剧性因素,它的音响顽强、威严,甚至凶险。
……
第四乐章的主题是乐队以极大的音量全奏出辉煌而壮丽的凯歌,充满了欢腾、光明和胜利的情绪,表现了这一场与命运的斗争最终以光明彻底的胜利而告终。
莫扎特听着这首《命运》,想到了自己命运的坎坷,裴若羽解释说:“贝多芬晚年双耳失聪,却依然坚持创作音乐,他在完全失聪的情况下完成了最后一部巨作《第九交响曲》。贝多芬后来又去了维也纳,不过那时你已不在人世,”说到这里,裴若羽突然伤感起来。
莫扎特与贝多芬,一个命运坎坷,却依旧热爱音乐,始终对生活抱着乐观向上的态度,另一个在残酷的命运下依然不放弃对音乐的追求。他们都是对音乐有着狂热的喜爱,正因为这样,才造就出了这两个伟大的音乐家。
音乐真的是一种很神圣,很伟大的东西!
第三首曲子是肖邦的《第二钢琴协奏曲》
裴若羽心中向莫扎特介绍道:“肖邦是19世纪波兰的作曲家,是历史上最具影响力和最受欢迎的钢琴作曲家之一,他的作品以波兰民间歌舞为基础,同时又深受巴赫影响,肖邦的一生只写钢琴作品,被誉为“钢琴诗人”。
这首曲子是肖邦写给他的初恋情人的,乐章首先由小提琴奏出一个下行跳进的音调,构成一支奇异的旋律,显露出年轻作曲家耽于冥想的天真神情,轻盈的旋律溪流,瞬间又激荡起大型乐队那山谷般的热烈震响,呈现出强烈追求的热情。肖邦把蕴于心底的爱,化作郁积情热的音符犹如火焰灼灼燃烧着整个乐章。
听着这么热情的曲子,小特是不是也想起了他曾经的爱人,裴若羽这样想着。
“这个叫肖邦的作品,真的很不一样,听他的曲子让我感受到了一种浪漫的气息,曲子的节奏灵活自由,尺度大,风格奇异,却异常的美妙,”莫扎特专注地听着乐曲,神情认真地评价道。
裴若羽是第一次见莫扎特这样认真专注的神情,他完全沉浸在音乐里,一脸愉悦地享受着音乐带来的美妙感觉,就是这样,竟让他看起来特别有魅力。
穆冰若有所思的看了一眼裴若羽,他最大的梦想就是能够站在国际的舞台上,和管弦交响乐团一起演奏钢琴协奏曲,为了这一目标他一直在努力,而裴若羽,她